南湖网讯(通讯员 王海珊)5月16日下午,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三位专家受邀做客我校水产讲坛,在水产学院109会议室分别做主题为“鱼类NOD1受体在免疫以及幼鱼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爱德华氏菌III型分泌系统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昌鸣先研究员首先介绍了NOD样受体的相关研究。NOD样(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受体是一类存在于胞浆内的模式识别受体,在先天免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NOD1和NOD2受体是胞浆内NLDs的主要成员,NOD1受体具有识别病原微生物调控下游信号通路,形成炎性小体介导炎症反应,参与自噬体的形成以及转录激活等功能。研究表明,NOD1受体定位在细胞质、细胞膜以及细胞核中,能抑制病毒的增殖,正调控RIG-I样受体抗病毒的信号通路,能与RIG-I/MDA5受体结合,但不能和MAVS结合。此外,NOD1受体在早期胚胎发育以及幼鱼存活中起着关键作用,可能作为转录的调控子,影响MHC相关基因的表达。最新研究发现鱼类胞内受体NOD1和膜受体CD44之间存在关联,NLRs家族成员之间也存在交流。
随后,谢海侠副研究员就“爱德华氏菌III型分泌系统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做报告。她介绍到,爱德华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胞内菌,对水产养殖造成了严重危害,主要感染牙鲆、鳗鲡、黄颡鱼等。Ⅲ型分泌系统(T3SS)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主要分布于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及一些共生菌,以毒力岛的形式存在于质粒或染色体上,运送效应分子至宿主细胞内部,阻断或调节宿主免疫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破坏宿主防御体系,产生致病作用。谢海侠副研究员带领团队针对爱德华氏菌Ⅲ型分泌系统的两个效应分子EseG和EseJ(Orf29/30)与其介导的生物膜和分泌蛋白的分泌调控进行了研究。她的团队在探索以EseB或EsaG蛋白为靶位的亚单位疫苗或重组弱毒疫苗来预防爱德华氏菌病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最后,吴山功副研究员介绍了“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他表示,肠道微生物组堪称人体后天获得的“第二个基因组”,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鱼类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鱼类肠道微生物与营养物代谢及鱼类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三方面。吴山功团队对通过“苏丹草”与“纯鱼粉”的两种喂养模式下草鱼的消化道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对摄食不同食物后草鱼后肠微生物变化趋势以及重要类群的丰度变化进行分析后认为,肠道微生物的变化是对食物的适应。他说:“草鱼不是以纤维素为主要食物,而是以利用细胞内的多糖为主,核心微生物对食物的转换也发生了响应。今后团队将着眼于肠道微生物系统的分离培养,功能挖掘以及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审核人:徐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