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最美校友】王富华:艰难困苦是实干家最好的修行(2)

核心提示: 在广东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研究中心主任办公室,记者见到了王富华,朴实无华,谦逊有礼。从少年到中年,王富华与生活斗意志,与环境斗勇气、与条件斗毅力,如今花白的头发、渐渐高起的发际线似乎诉说着一名实干家的奋斗历程。

3-实验室操作照片

环境艰难炼就实干家的风骨

1985年12月,王富华正式调回湖北省农科院,在科研方面还只是一个新手,需要从一名支边教师转变成一个研究员,为此,王富华在工作上付出了超常人的努力,凭借着敢于吃苦,从小事到大项目,把大学时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支边的负责踏实的精神均拿了出来,在科研事业上逐渐走上正途。38岁成为研究员,1995年被任命为湖北省农科院农作物监测中心主任,也是当时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

随着农科院内部调整,受广东省农科院的邀请,王富华来到广州组建广东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研究中心和农业部蔬菜水果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初到广州,人生地不熟,手底下仅仅有6名职工,要组建两个中心绝非易事,还需要有足够的创收能力。不仅如此,王富华来到广州失去在武汉的副处级编制,仅保持研究员身份,面临的是没人没钱没待遇的困境,这对当时的王富华团队来讲是艰巨的。

“愚公移山也总有一天会成功,我们面对的事情会比移一座山难吗?”为了能够顺利建成两个中心,王富华凭借毕业后长期从事监测工作经验,借鉴相关检测机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各种渠道来招收有能力有想法的研究生加入团队,并努力向院里争取最大资源。在王富华的坚持和努力下,两个中心的基本雏形慢慢形成,原本的团队开始创收,项目渐渐得到开展,一切开始走上正轨。随着这几年的发展,中心目前的年创收已经达到了两千万元,科研经费也有了较稳定的保障。

除了提高中心的创收能力,王富华也将汗水洒在了科研上,没白天没黑夜,白天干工作,晚上搞科研,多年前已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全国知名专家、广东省农科院一级学科带头人、二级研究员。科研方面广结硕果,主持的3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均已通过验收,编写著作16部,其中主编2部,获批专利10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先后荣获得主要奖项有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和中国分析测试二等奖各1次,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农业推广一等奖各两项。另主持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等87项已颁布实施。

“似水流年狮山情”

“似水流年狮山情”这是王富华想起母校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想起当年的求学,王富华都是满脸敬畏:“母校教给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教给我最受用的就是严谨求实、认真踏实的作风,这是我人生发展中最宝贵的财富,我对母校十分感恩。”每每谈到当年的一些生活细节,王富华宛如一个才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景色留念至极,偶尔抬手摸摸脑门也难掩脸上开心的笑容。华农,已然与他的生命镌刻在一起。

“没有华农,就没有今天的我。”王富华老师铭记着当年的华农情。他的办公桌上摆着当年和好友在华农拍的照片,摆着校友会的照片,摆着他和华农珍藏的记忆。王富华老师的谦逊、勤勉是一种气质,和他聊天没有压迫感,也没有陌生感,是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学长与你娓娓道来几十年来他的人生道路。王富华对学校的感恩如他的品质一样,不挂在嘴上而落于实事。如今的王富华是我校兼职博士生导师,每年都会接受许多的学生到广东省农科院来攻读硕士、博士,倾身传授知识,指导研究方向,将华农严谨求实的态度继续传承给学生。同时,王富华也于2017年当选为我校资环学院广东校友会会长,积极发展校友会资源,为母校贡献力量。王富华在母校1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寄语母校学子:“心怀一个华农学子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遇到问题积极思考而不是抱怨环境;同时也要注意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才能更好地仰望天空;最后希望学子们能够适应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2017年9月6日,记者获悉王富华领导的广东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研究中心获评农业部首批10家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这是对一名实干家几十年苦干最好的馈赠。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周捷凯 新闻中心记者叮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晨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