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科学研究 > 正文

【通讯】生物技术中心创立30年:立时代潮头,筑卓越之路(2)

核心提示: 一部生物技术中心的创办史,就是一代学人不甘落后、扎根大地、与祖国同奋进的报国史,就是一所大学不甘平庸、守拙拓新、创特色争一流的奋斗史。

风云际会:基层探索+顶层设计

日历翻转到1987年的元月。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启发、张忠明、郑用琏等几个迫切需要研究平台的青年人聚到了一起,决定联名向学校提交一份报告,建议学校利用新建立的中心实验楼和向世界银行贷款购置的设备成立“生物技术中心”。

这是份自下而上的建议,却与时任学校领导对学科发展的布局不谋而合。彼时,孙济中提出,“要站在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全局做出学科发展的规划,使一些学科跟踪世界科技前沿,跻身国家队,成为一流学科”。生物技术中心,无疑是顶层设计棋盘上的天元之子。

上下同欲者胜。很快,生物技术中心进入实施阶段,孙济中亲自主持创建工作。当时,新建的中心实验楼用房已经分配完毕,向世界银行贷款购置的设备都已经分到各项目单位。学校办公会决定采纳报告的建议,将中心实验楼侧楼上下两层约300平米的实验用房用于中心建设,从用世界银行贷款购置的设备中调剂若干主要大件仪器设备装备“生物技术中心”。孙济中亲自导演“刘备借荆州”,将已分配到各院系但仍未开箱的设备和使用率低的设备开单借用,再从1987年的事业费中划拨10万元作为生物技术中心的启动费,配备中心专职秘书。

学校下发的建立生物技术中心的文件和调集来的离心机

学校下发的建立生物技术中心的文件和调集来的离心机

没有推诿、没有拖延,从畜牧系搬来了比拖拉机还响的超低温冰箱,从“校中心实验室”搬来了超速离心机,从水产系搬来了高速离心机,从设备科调出尚未开包的电子天平……,教师学生,自己动手,肩扛背驮,在1987年的盛夏建起了当时堪称豪华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命名“生物技术中心”,成为当时武汉地区唯一能开展较完整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研究基地,也是全国农业院校中第一个生物技术中心。

当年,在学校下发的建立生物技术中心的通知里,把建立“中心”定位为一项带战略性的措施。站在30年后的今天来看,这个中心,确实在学校学科重点突破上起到了战略作用。

它是学校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策源地。生物技术中心成为我校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相关人才培养的大本营,国内外学成回校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老师们云集于斯,共享学术思想、壮大人才队伍,酝酿着新的更大格局。这是一次对人力资源的集约共享。

它是学校开放性公用研究平台建设的示范点。中心定位为以从事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教学为主要任务的开放性公用实验室。凡校内承担有这方面研究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均可按规定办法进入中心工作,开展相关研究。这是一次对物力资源的集约共享。作为我校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起点,它代表着早期生物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雏形。

它是学校科研资源使用付费制度的首创区。成立之初,中心规定“四大件”——培养皿、试管、三角瓶、吸管公用。为了解决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中心收取“台面费”,使用一个实验台面每月须缴纳100元“台面费”,靠“台面费”来补充公用仪器,维持中心运行。这是一次对资源高效利用的首创。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