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
在华农的学习生活让庄平第一次认识到了什么是科学研究。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庄平被老教授杨干荣选中,深入神农架原始森林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渔业资源考察。他们要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进行鱼类标本的收集,还要现场观察鱼类繁殖和胚胎发育过程,有时候晚上还要挑灯观测。
在原始森林里工作两个月,难度可想而知,白天酷热,夜晚寒冷,还要忍受蛇虫蚁鼠的骚扰。艰苦不会白费,杨干荣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湖北鱼类志》。“虽然当时用的都是一些常规的手段,和现在先进的实验方法有着天壤之别,但那两个月学到的基本的科研方法、工作精神为我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受益终身”,庄平说,“正是经历了这次实践,才让我明白了课本里学的东西谈不上是科学研究,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如果说杨干荣是庄平真正接触科学的启蒙人,那么施泉芳教授和易伯鲁教授则以身作则告诉了他什么叫科研精神。
在讲授《鱼类生理学》这门课程的时候,施泉芳教授已是高龄,但是她为了给学生更系统地讲解知识选择住在实验室,而且经常工作到深夜。庄平感慨地说:“她对工作的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感染着我,也教会我怎么做科学研究、怎样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以施泉芳为榜样,他也更加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门课他最终拿到了96分,是所有课程中的最高分。施泉芳也将庄平视为自己的得意门生,他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师生关系,即便是参加工作之后,施泉芳也给了他很多实质性的指导。
易伯鲁教授是当时的系主任,虽然很少给本科生授课,但他严肃、细致、认真的态度给庄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易伯鲁总是对同学们的书角格外在意,遇到不爱护书本、书角卷起来的同学,他会批评他们:“不爱整洁、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研究是不可能做好的。”易伯鲁的话始终刻在庄平脑海里,这也让庄平十几年如一日地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庄平始终与华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返校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了解水产学院学科发展情况,还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和学弟学妹分享学习和科研经历。近日,庄平团队携手我校水产学院教授李大鹏共同编写的学术专著《鲟鱼环境生物学——生长发育及其环境调控》通过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尽管已经毕业35载,庄平始终坚持工作在水产养殖和渔业生态学科研第一线,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科技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
每次回校,庄平总会抽空在学校走一走,细数学校的新变化,这里多了一栋楼,那边又修起了绿道。他说:“学校的变化太大了,可是我还是能够找到以前的印记,无形中有某种文化是传承下来的。但我还是更怀念以前的校园,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大,对于我,它有着独特的韵味。”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刘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