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特别关注】是谁拨动了博士后发展的琴弦?(2)

核心提示: 历经26年的发展、进步和蜕变,博士后已经成了学校专职科研队伍的重要生力军,回顾这些年,优秀博士后及他们的导师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校博士后工作究竟有哪些突破?站在“双一流”建设的新起点,博士后工作将如何谋篇布局?

最难忘怀的导师:雪中送炭

正当满建国踌躇满志地准备在华农开始新的科研征程时,新的困难挡在了这位“战士”面前。由于南北方气候差异大,他在博士期间从事的小麦节水工作并不符合南方的气候条件。一次次失败的尝试让他一筹莫展。

“我足足看了两个月的文献,写了超过10多个方案,彭老师不厌其烦地为我逐一批改”,导师的辅导让他静下心来研究文献。此路不通,不妨另辟蹊径。满建国转而从产量差上寻找限制因素,终于确定了研究方向,为接下来十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彭少兵的帮助下,他先后成功申请到了博士后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实操中,彭少兵的“全权放管”策略给了满建国充分的实践机会。而彭少兵生活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爱更是解除了这群年轻的博士后们的后顾之忧。到现在为止,满建国已发表5篇SCI论文,一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这远远超过了他最初对自己的要求。

平时在实验室里,张德林和导师殷平是师生关系,而在生活中,两人却是挚友。年龄相近的两人经常一起踢球、带孩子出去踏青游玩。在张德林眼中,殷平是个在科研上一丝不苟的科学家。但生活中那个真性情、细致而又温暖的殷平更让人感动。细心的他发现学生家里经济困难,悄悄地给学生提供经济帮助。

QQ图片20171215094040

QQ图片20171215094109

QQ图片20171215094100

QQ图片20171215094124

QQ图片20171215094151

而在王茂军的心中,导师张献龙是最特殊的存在。

2011年的冬天格外寒冷,王茂军的父亲因病不幸去世。在那段时间,王茂军强忍内心的苦楚,坚持上课、做实验、读文献,重复着看似平凡的日常。但是年迈的母亲却始终是他的心结。在犹豫之际,张献龙多次找他谈心谈话,以聊天的形式化解王茂军心中的苦闷。张献龙鼓励王茂军:“多读书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走出阴影的王茂军更加珍惜科研时光,向父母证明了他的成功。

2013年的冬天,当海岛棉基因组测序项目研究进入攻坚阶段时,张献龙为他们专门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办公室,工作繁忙的张献龙每当有空,就会过来与他们探讨科研问题、询问进展。让王茂军感动的是,张献龙教授为弥补被“发配”温室的王茂军,在生活上特意“照顾”他——每个月给他多开500元的生活补助。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