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校友校庆:滋养心灵的共情与共鸣(3)

——华中农业大学百廿校庆的三幅画卷

核心提示: 百廿校庆为母校与校友寻找到了一个共情与共鸣的支点。她让校友角色变化,由看客变为创造者;她让母校凝聚校友之心,汲满力量再出发。校友办校庆,校庆为校友。贯穿其中的,就是一个“情”字。

写意:校友情真生生不息

校友的情怀是最动人的。

校友赵吉斌说:“最秀莫过于狮子山,最深莫过于华农情,最亲莫过于华农人。”

校友史贤明把自己比喻成“狮山的草”,而这棵草,深深根植于“南湖的情”。他动情道:“如果把母校比作一头雄狮,那么我自己愿为一头老黄牛,一头勤读力耕的牛!”

这些殷殷情思,最后化作爱校荣校的使命与担当。

自“校庆之家”发布以来,“微捐”成了华农人爱校的重要纽带。50050人注册、7500人参与微捐,共计2742743.21元,数字和金额绝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以参与感和代入感为基调的爱校真情。

老校友也回来体验学科文化【学通社记者 周奕淳 摄】
校友们深度参与学科文化体验

老校友们的微捐群像,令人动容。校庆前夕的每天早上,从北苑到老年大学的路上,总有成群结队的白发苍髯,他们以支部为单位,相约用现金表达心意。拄着拐杖、弯着腰,用颤抖的手签着字,这本就足以感化周围的人,一位退休老人说:“我们是一群在华农学习工作生活了40年、50年、6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华农人。这里既是我们的母校,也是我们的家!”

在植科院,李运帷把自己保存多年、付诸大量心血的论文手稿捐献给学校;在水产,77级校友为学校捐赠了“鲲鹏展翅”铜雕,以《山海经》为志,祝福母校“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原湖北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宋康益之孙宋易先生为学校捐赠一幅画作,桃李枝开繁茂,旁白“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79级农经专业校友李显刚则把他编著的100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践研究》捐与学校,向师长们汇报自己的成绩……

校友在“华农印象”中的照片中辨认自己以及昔日同窗【学通社记者骆昭彦】
校友在“华农印象体验”中寻找自己以及昔日同窗

不惟如此,施亮、赵吉斌、罗卫国、郑勋领等一批杰出校友或所在企业还为学校进行大额捐赠,支撑办学的力量、感恩母校的培育。校友刘雪生、祝新生从美国越洋而来,向学校捐赠了10万元人民币,他们坦言,这些钱对于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他们来说是不少的积蓄,但他们又说:“回母校就是‘回娘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这就是对母校的朴实感情。”

飞鸽传信,以寄相思,古已有之。行政楼307办公室,一封封校友的信安静地躺在秋日的阳光里。54届校友胡廷积在信中回忆母校的情境说,永远不会忘记毕业季旋即遭遇大洪水,一片汪洋之中,母校安排他们坐船到孝感,再从孝感乘火车到开封;52届校友范云六院士深情回顾了学校的110周年校庆的美好时光,她说,弹指一挥间,作为华农的一名老校友,由衷为母校的成就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10月2号上午 品牌日技术人员在为小朋友演示操作自动机械臂 【学通社记者 沈一风 摄】
“校友企业品牌日”为校友企业提供一个展示、洽谈、合作的平台(图片来自校新闻中心图片库)

免费提供展会场地、展位、商务洽谈空间、志愿者服务,一切以校友为中心、以服务校友为宗旨的“校友企业品牌日”10月2日在西运动场举行,120余校友家企业在高达7米的漂亮篷房中展示自己的企业产品和文化理念,校友企业合作、校企产学研合作、产品需求对接在这里慢慢“发酵”。

这次聚会中,一场关于母校与校友的精神传承的讨论在学校不同场合同时开展。78级校友陈生斗说,得到高考的消息,他在农村,考上大学后,他勤耕苦读,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学习的激情之中;77级校友彭于发说,勤读力耕是他们这代人的精神追求,那时基础设施并不好,但他们理想坚定,深入神农架采集昆虫标本成了他的科研事业的重要起点;李运帷也回忆,60年前,大家就感受到了学校的朴实校风,每月12元生活费,9元伙食、3元笔墨纸砚,但当时大家干劲十足……

正如校友杨超所言:“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就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共同文化基因,一定会让我们越来越好!”

很多年过去了,校友把他们领悟的“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精神又带回母校,分享给正在浸染这种精神的师弟师妹,这个巧妙的轮回恰似一幅生动的写意画。

记者手记:

校庆日已经过去十几天了,但还有一批80至90岁的老校友辗转来到学校,一睹风采、再尽开颜;还有一批本地校友驱车来到120花田合影留恋;还有一批校友电话询问邮寄文创产品事宜……

究竟什么触动了他们的心弦?

校友校庆,是一场宏大的叙事。通过一篇文章、十几个校友的故事来烛微几万人的情感,这只是冰山一角。

但他们又确乎是这场校庆的最好见证。

农学60届校友的团聚选择在傅廷栋院士家里,“家宴”弥足珍贵、更显真情,校友们本来就是一家,只不过临时换成了老同学的一间房子。

李运帷的手稿,就是他几十年的心血,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这叠手稿堪比性命,但他捐给了学校。

郑勋领在捐资助学前,特意沿着当年走过的学习生活之路重走了一遍,只为回味当年的求学时光。

无论当下或者若干年之后,看到这些故事,何尝不是一种育人景象?对学子何尝不具有人生启迪?这些又何尝不是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幸福共同体的最好隐喻?

校友对母校有依恋,母校对校友有作为。

校友校庆的初衷——必然也已然以校友为中心、以服务校友为属性;校友必然也已然是校庆的参与者、创造者和主人翁。

其实,这山、这水、这树、这花、这精神、这价值,本来就是校友的——不以山海为远、不以时空为暌。

每位校友心中,母校都有特别的味道。或许,一千个人会感受一千种母校的味道,但笔者清晰地记得,学校的桂花分明是从校庆日开始骤然香袭。

这种气味或许是偶然,但却是真情写照——母校的花,因为校友回家而“相约”齐放。

新时期,这样的花香会一季又一季扑鼻而来;新甲子,这种校友情还会一年又一年升腾不息!

(本文作者系 宣传部记者 川竹 学通社记者 李昕茹 审核人 彭光芒 程华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