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靓丽风景
因为与学生区靠近,留校学生大多在博园和荟园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
“请确认带好了身份证”“请保持一米间距”“请提前调出二维码”类似的几句话,学生志愿者们要说400余次。
志愿者队伍里,有一群“00后”党员,他们的脸庞略显稚嫩,但却奋力扛起重任。中共党员、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1801班崇延磊同学用“忙碌”和“温暖”来形容自己的收获。他值守的西苑55栋检测点大多是老人,正当他焦躁不安的时候,周围的师生主动为老人让座让位,师生的相互体谅让他顿时十分感动。
一抹鲜红:党徽在检测点熠熠生辉
志愿者维持检测点秩序
志愿者引导参加检测的师生居民进行身份信息登记
志愿者疏导人群 维持秩序(通讯员 张雁冰 摄)
志愿者中,有两位同学比较特殊,他们就是法学院青年志愿者王卫和校友李一明。他们既参加了8月6号的第一轮检测志愿服务,又参与到10日的服务中来。
“小董,果真是你?不错!”中共党员、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农业资源与保护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董雪沛正在志愿服务,遇上导师前来核酸检测,她心本忐忑。谁知,导师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大家有困难就找志愿者,并亲切称他们为“小红帽”。据了解,312名学生志愿者全覆盖于每个检测点,参与秩序维护、队伍引导、信息登记、整理材料、协助检测等多方面内容,从早上10:00到晚上12:00,持续14个小时……
王庆鲁是志愿者的招募人,他说,参与志愿服务时,并未统计政治面貌,但后来他发觉志愿者们大多是党员。他说,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托举起志愿服务的重任。
“网络上的一句话说得好,‘90后’拉高了社会的整体素质。”在一线志愿服务的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蔡炜炜休息时这样说到。他说,这是他人生中难忘的时刻,“华农学子,或渺小、或伟大,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坚守,在不同的战场上战斗,散发着光芒,像散落的繁星,汇聚成炙热的火焰,照亮被疫情笼罩的世界。”
24:00:胜利在望
夜色渐晚,张伟医生和同事们依然坚守在检测一线。他说,已经习惯了全身湿透有的感觉,习惯了戴上N95用力呼吸的感觉。
一同的张春辉医生亦有同感,他说,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在竭尽全力站好自己的岗位,尽最大努力守护狮子山安全。
“不用采访我,校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在攻坚克难,他们就是平凡普通的英雄!”侯东彬这样表述自己的感受。她不愿透露医生护士的名字,两次核酸检测、隔离点救治工作、上门核酸检测,多项工作叠加起来,他们一直都在“冲锋”:
有的安装程序、统计信息一直忙到凌晨3点;
有的因天气和防护服原因在采样现场晕倒;
有的有参与检测而撇下了生病的孩子;
有的中午加班消毒,下午立刻加入到核酸采样;
有的主动请缨:“可以多安排我几轮上岗”“没事,我能上”总挂在嘴边;
有的忙到深夜准备带着孩子回家时才发现车子电瓶没电;
有的因口戴N95口罩不能搭乘电梯,只能一步一步地上下10多楼;
有的医务人员不敢喝水导致采样结束后小便池都是血尿。
……
夜色下的检测
下沉党员与医务人员协作完成信息登记
医务人员在检测工作完成后整理医疗物资(本文除标记以外,均由学通社记者 段智为 摄)
检测中有一种情感叫“守望相助”。师生相互帮助,温暖着彼此。85岁的植科院退休教师周玉林推着轮椅来到东社区检测点,正当上坡越来越吃力的时候,突然觉得身后有力相助,校团委副书记吕瑞凯和几位志愿者帮助他推轮椅、安排检测,还帮忙把他送回家。
时间即将来到11日凌晨,胜利在望。社区和学校工作人员送来了西瓜、面包、泡面,医护人员、下沉党员、志愿者,趁着夜色,大家劳动在一起、奋斗在一起、分享在一起,相互协作的精神令人动容。
凌晨刚过,检测接近尾声,当第 18528名师生员工接受核酸检测后,一天的忙碌即将结束。
凌晨1点,中共党员、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闵婧结束了这12小时的志愿服务,她在日记里写到:“我磨破了脚踝,嘶哑了声音,无比疲惫,却也感受到了最真实的幸福和力量!”
而此时,另一批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刚刚完成在西社区监测点物品整理和收拾工作。他们脱下防护服,他们用被汗水泡得泛白的手拿起一瓶矿泉水喝下。
——这凌晨一点的矿泉水,格外甘甜、沁人心脾!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