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艺术节】“创见”生物艺术展:“赋生命以灵动”

核心提示: “赋科学以色彩,给生命以观照,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对话。”5月25日,由文法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生命科学技术科普基地承办的“创见”生物艺术展在学校艺术馆与师生见面。

创见(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创见”生物艺术展(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赋科学以色彩,给生命以观照,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对话。”

“最喜欢的是培养基‘金字塔’,咱们忙的是科研,做的是艺术!”

“科学与艺术,都需要思想上的创新、身体力行地创造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创见。”

……

5月25日,由文法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生命科学技术科普基地承办的“创见”生物艺术展在学校艺术馆与师生见面。

展览现场:抚慰心灵的神奇“支点”

室外绿荫苍翠,室内作品雅集。近年来,艺术馆因“两季三节”加持而生机焕发。

一束光线,从艺术馆门口射向一幅古老的洞穴壁画,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开始,“创见”生物艺术展用新颖的“隧道”壁画引导观众思考人类文明的“前世今生”。

穿过“洞穴”,“创见”二字清晰可见,培养皿制作而成的盲文符号“心灵的支点”“心灵的指针”映入眼帘,这是2022狮山艺术节和狮山读书节的年度主题,亦与“创见”相耦合。培养皿镶嵌在五线谱之中,寓意生命的乐章。

艺术馆一角,延展出三条轨迹线,构成了贯穿整个展厅的大型装置《铁饼的轨迹》。第一条轨迹的落点带出了混沌的世界,象征着生命的诞生;第二条落点在生命金字塔,代表文明的诞生;第三条落点在一组实验室器皿的组合中,代表科学的诞生。

展览紧扣“科学与艺术”的年度文化活动主线,尝试以跨学科协作的方式,揭示科学与艺术的相融与对话。它将时间、生命等作为乐章音符,简洁明了的象形文字墙绘、动感十足的生命落点线、变废为宝的培养皿名画作品、精致细微的拼装五牛图,这些都是将创意、构图设计和色彩搭配一步一步融通的科学艺术作品。

“这是我们同学们做菌群实验后留下的培养皿,看似废弃的实验用品,在色彩搭配和艺术装点后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在《向日葵》画作前,展览科学指导、生科院陈雯莉教授详细介绍了用杆菌培养皿拼制梵高名作的过程。

现场,“生命的金字塔”引来不少师生观展“打卡”。它由2500多个三角瓶码放排列而成,金字塔内的“呼吸灯”有节奏闪跳,象征生命的节律与脉动。“以前从来没有这种感觉!没想到我们每天做实验的三角瓶会这样受人喜欢,展览让无生命的小瓶也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性。今天看它们都变得如此可爱,光芒四射!”展览科学指导、生科院高级工程师齐迎春研究员介绍到。

在第三条轨迹线下,很多师生驻足观看,流连忘返。“这些看似很破的瓶瓶罐罐,一旦给予生命关注,经由艺术创作后可以赋予它全新价值!”展览艺术指导、文法学院艺术设计系展示设计课程教师夏婉婷介绍说,试管、瓶塞、器皿,在灯光和造型下显得灵动多彩,富有生命力。

“艺术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的感知,来源于自我心灵的体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人的心得体会,不断启迪后学。”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是一幅传世佳作,后世有不少艺术家把它作为创作题材。展览艺术指导、园林学院副教授秦仁强老师2012年从《五牛图》汲取灵感,围绕韩滉的五牛造型特征,采用西班牙牛皮做主要材料创作了《致敬》,表达了向生命和大师致敬的心意。

在艺术馆南侧,整个一面墙的“五牛图”引人瞩目。它以传世名画作为“画板”,在牛的骨骼轮廓处,用试管勾勒出生命的线条,预示古今融通、折射生命观照。

《铁饼的落点》该装置以实验室中的生物材料和校园日常生活物料为素材,构建了跨越展厅空间的装置造型,从掷铁饼者手中抛出的动线,象征真理与艺术绽放光辉的思想轨迹,分落三处,自成一体,分别寓意生命的诞生、文明的诞生、科学的诞生。取材于[希腊]米隆《掷铁饼者》(雕塑,公元前450年)(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铁饼的落点》(刘志伟、娄超,装置)该装置以实验室中的生物材料和校园日常生活物料为素材,构建了跨越展厅空间的装置造型,从掷铁饼者手中抛出的动线,象征真理与艺术绽放光辉的思想轨迹,分落三处,自成一体。取材于[希腊]米隆《掷铁饼者》(雕塑,公元前450年)(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取材于[意大利]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油画,1503-1517年)(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取材于[意大利]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由师生拍摄的校园图片拼接而成(油画,1503-1517年)(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取材于[挪威]爱德华·蒙克《呐喊》(木版画,1983年)拼图素材来源于实验室电子显微镜图片(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取材于[挪威]爱德华·蒙克《呐喊》(木版画,1983年)由实验室用电子显微镜下微生物影像图片拼接而成(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取材于[荷兰]文森特·梵高《向日葵》(油画,1888年)(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取材于[荷兰]文森特·梵高《向日葵》,由用接种了微生物的培养皿构成(油画,1888年)(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取材于[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油画,1665年)

取材于[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用接种了微生物的培养皿构成(油画,1665年)

金字塔(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生命的金字塔”,由植入水稻种子的三角瓶构筑(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取材于[中国]韩滉《五牛图》(工笔画,唐朝)(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取材于[中国]韩滉《五牛图》(工笔画,唐朝)(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致敬》(秦仁强,综合材料西班牙牛皮、油画布、胶水、碳条、玻璃、培养基、菌,2012年)(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致敬》(秦仁强,综合材料西班牙牛皮、油画布、胶水、碳条、玻璃、培养基、菌,2012年)(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焕新”(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印度]泰戈尔《生如夏花》(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印度]泰戈尔《生如夏花》(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顾城《白昼的月亮》(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顾城《白昼的月亮》(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DSC_9658

师生观展(记者 川竹 摄)

25日上午,100余名师生参观了展览。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高翅、廖济忠、杨少波、张金洲和文法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师生及机关党委工作人员一道参观展览。

“生命本身是一种艺术,艺术是生命的一种呈现,将艺术与生物融合去做展品,既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了科学的魅力,又以科学的姿态体现了艺术的多样。” 校党委书记高翅向在场的观众分享了他对本次展览的理解。

绘画、雕塑、文学、建筑,原始洞穴壁画、敦煌壁画、汉代砖画、米隆、毕加索、达芬奇、梵高、蒙克、维米尔、韩滉、泰戈尔、顾城……展厅里人潮涌动,带着欣赏、惊奇和赞叹沉浸于作者奇思妙想的创意里,同学们不时用手机定格于精美的艺术品中。

观看展览的2019级环境生物学系学生蔡璇说,本次展出的作品很具有想象力,这些实物展览让作为非艺术系学生的她们对艺术设计有了更直观地了解。“生命金字塔给我的印象最深,里面种植着水稻,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在不断地成长,这种生命节奏给我们带来了震撼,调动了我们的参与性。”

“一次万物生机的凝视,一场生命本质的沉思”,扫描展览最后一部分——幽暗星空展墙上,一轮红日升腾,一颗颗闪亮的“眼睛”,预示生命的“创见”,生命轮回、季节更替,生生不息……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