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艺术节】“创见”生物艺术展:“赋生命以灵动”(2)

核心提示: “赋科学以色彩,给生命以观照,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对话。”5月25日,由文法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生命科学技术科普基地承办的“创见”生物艺术展在学校艺术馆与师生见面。

幕后故事:熬炼出来的“生命美学”

别出心裁的作品背后,是推翻、重构,再推翻、再重构,是否定之否定、修改再修改……

“从‘创见’提出到实践,历时三个月,”夏婉婷老师说,“期间大方案修改过三次,‘小修小补’没法计数……”她说,他们曾经“天马行空”想出了一个“生命之树”的装置方案来,兴致勃勃冲向真菌楼的时候却发现,温度、湿度和生长周期都不利于艺术展现。

每每“无功而返”的过程,都是一种提升,夏婉婷说:“这次艺术创作就是一种‘熬炼’, ‘放开思路’‘解放思想’,不能实现的想法权当‘放弃的艺术’……”

在视觉传达1902班石一鑫看来,每一次推倒重来都很难受,有时候甚至需要“心理建设”,但她回忆,在主创人员陈雯莉老师、齐迎春老师、夏婉婷老师和秦仁强老师的共同指导之下,艺术表达逐渐提升,“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涅槃重生……”

“创见”艺术展本身抽象于艺术课堂和生物实验课。为了让同学们体验“实展”,艺术系的同学们多次去生科院寻找灵感、实地调研、参与实验。“最高兴的是一次在墙角发现了一堆杂菌和霉菌器皿,大家莫不惊奇于其色彩绚烂,一个生命的灵动突然掠过脑海……”

“紧张高效,配合默契,全员参与,惊喜连连”是生科2021级微生物学硕士谭述新对于创作活动的感受。他说,最惊奇的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脉动和科学与艺术的魅力。

“为了让科学艺术化,就在上周六我们还加固培养皿,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多……”石一鑫回忆到。为了赋科学以生命,主创人员和志愿者们经常挑灯夜战。

而在齐迎春老师看来,最辛苦莫过于那2500个三角瓶的搜集、整理、制作,齐迎春介绍道,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还得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生物学国家级中心实验技术老师一共11人,有8人参与其中,连续几个周末加班加点。”

文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参与创作的师生人数超过100人,他们有的是艺术专业学生,有的并是没有任何艺术功底的自然科学学生。他们围绕生命“母题”而创作。

“忙的是科研,做的是艺术!” 洗三角瓶、配培养基、分装培养基、封口、灭菌、摆水稻种子和聚瓶成塔……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基因组学博士肖琴回忆,有一段时间他们课题组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齐老师或这样鼓励他们。

微信图片_20220526093545

“对话”(图书馆 冯楠 摄)

DSC_9600

驻足观展(记者 川竹 摄)

相机中的五牛图(学通社费颖轩摄)_1

定格《五牛图》(学通社记者 费颖轩 摄)

01

师生展开创作研讨(狮山艺术节组委会 供图)

微信图片_20220525214743

布展现场(狮山艺术节组委会 供图)

他们也曾纠结过,万一离开实验室的三角瓶植物不能生长呢?懊恼之时,他们得到的鼓励是:“不必求全责备,就像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样,探索者们发现生命、揭示生命,而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的艺术。生命是人之所见,艺术是人之所创,‘创见’是一场生命科学的艺术。”

在科学与艺术交融贯通的语境下,一切皆可以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重新定义、重新创造。“连小瓶都变得可爱了,还有什么不可爱呢?所以爱的能力更强大啦!”当看到成果的时候,他们有觉得无比自豪和骄傲,也无意识中增强了他们的生命体悟。

一个小插曲,让“创见”团队师生感动于心。5月20日晚,艺术馆布展正如火如荼。这时,一个小朋友跑进来,仔细地观察着培养皿,还跟师生一起认认真真制作起了培养皿……小朋友的举动让大家顿时少了困意、多了信心。

深度参与创作的师生们认为,收获的不仅仅是对科学艺术的体验,更是理性和浪漫的创意,文理融通的体悟,生命和自然的体会。正如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级微生物学硕士梁清源所言,“生物与艺术本身就是相通的,生命的韵律一直在被探索者们努力探寻着,‘创见’只是开始,生命之美值得继续被开发。”

学校文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项无关成功与失败的生命体验,“希望师生在欣赏之时能察觉一些科学艺术之美,启思悟道,感知美、启发真、呵护善……”

(本文作者 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学通社记者 伍薇 审核人 冯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