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课堂】别样的文科高数

核心提示: 在我校理学院副教授沈婧芳老师主讲的《文科高数》课堂中,人文情怀巧妙地冲淡了数学的苦涩难懂,给予同学们充分的自主权的同时也带来了课堂气氛的轻松活泼。

课后学生向沈婧芳老师提问【学通社记者 孟可欣 摄】-4
课后同学们向沈婧芳老师提问(供图 孟可欣)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孙林 李沂衡)在不少同学眼中,高等数学是“难学难懂”的代名词,又或是“机械乏味”的近义词。在我校理学院副教授沈婧芳老师主讲的《文科高数》课堂中,人文情怀巧妙地冲淡了数学的苦涩难懂,给予同学们充分的自主权的同时也带来了课堂气氛的轻松活泼。

一堂文艺十足的数学课

在沈婧芳开讲的《文科高数》课堂上,文艺气息和理工气息并存。从莱布尼茨与牛顿的微积分优先发明权之争,到花费将近四个世纪才得证的费马大定理,再到窃取家庭教师理论的洛必达……在讲定理、公式之前,沈婧芳会先播放相关人物的视频。从前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冰冷数学符号,不再只是套用公式般的生硬记忆,更像是一个个立体鲜活的老朋友;而复杂的数学定理也不只是数字与符号单纯的累积,更是一种人文的流淌与传承。在谈及为什么讲这些故事时,沈婧芳说道:“学习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文化的传承。科学家们经过几百年探索出真理,那种不屈不挠的人文精神,对于我们也有激励作用。”

除了科学小故事外,诗歌也是这堂课上的“常客”。“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上课铃还未响,一首徐志摩的小诗便出现在《文科高数》课堂的黑板上。数学课堂上出现现代诗,同学们都很疑惑。

课堂开始后,谜底揭开,原来沈婧芳是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引入极限的概念。这个概念过于抽象,沈婧芳便采用文学意象来帮助理解。而对于《文科高数》课堂的同学来讲,数学文化故事的引入符合文科同学们的特点,不仅让知识更易懂,也让自身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磁场

在《文科高数》的课堂上,沈婧芳经常会发放“课堂心愿卡”来了解同学们对课堂的需求,并在老师们集体研讨时把同学们的建议带给其他老师。老师们则通过这一份课堂心愿卡来调整教学方案,更好地进行教学。

在期末时,沈婧芳还会调查同学们的心愿完成情况,并请同学们分享完成心愿的方法。文法学院社会学类1804班的孟可欣第一次拿到课堂心愿卡后十分惊奇:“感觉自己的声音能被老师听到,课堂变成了一个双向交流的地方,不再是老师的单方向传输知识,感受到了尊重,也使我更有动力学习高数了。”对于设立这样一个由同学们自己做主的课堂,沈婧芳这样表述自己的设立初心:“我们呼吁尊重老师,但与此同时,一个好的课堂应该也是一个尊重学生的课堂。”

与此同时,在《文科高数》的复习课上,沈婧芳会给同学们留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复习,并要求他们将复习成果写在纸上。她又在黑板上画了三颗五角星、三个三角形、三颗爱心,分别代表“对方很优秀,值得我仰望学习”“对方知识掌握扎实,但是与我不分伯仲”以及“对方还要加强”三个标准。在这样的规则下,同学间互相投票,并将自己的名字与联系方式写在票上。渐渐地,同学们打破了拘谨,熟悉起来的同时也有了充分的机会借鉴其他人优秀的复习方法。

一场寓教于乐的深度互动

“抓到鱼啦,抓到鱼啦!”课堂上,一阵阵欢快的声音此起彼伏。在这一次的数学课上,沈婧芳则带领同学们开启了“抓鱼大赛”。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课堂上的的“鱼”不是我们餐桌上的“鱼”,而是不定积分第一类换元积分法中的“元”。

沈婧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找出“元”最快、准确率最高的前五个小组获胜。整个活动中,学生在玩中掌握了知识,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文法学院广告1801班的卢逸轩参加这一比赛后表示:“抓鱼这种方式调动了我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打破了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的状态。这也是一种有趣的方式,更能让我在课上集中注意力。”

“闪闪亮”和“帮帮我”则是另一个有趣的互动。沈婧芳要求同学们按寝室坐成一组,以自主复习、组内互评、组内自测等环节开展活动。在“组内互评”中,她引导同学们找出自己和室友的优点,即“闪闪亮”。学习是一个群体的行为,在群体中,大家总是过多地关注自己,而较少关注能不能给别人一点关心,因此设立 “帮帮我”则能够促进整个团体的进步。

沈婧芳说:“数学学习中,我觉得能够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是最重要的,爱数学才会愿意为它付出。如果一个人能体会到这种热爱,这种态度会伴随他一辈子,这个人也会更加高尚。”

审核人:吴承春

责任编辑:胡文欣